县委    县人大    县政府    县政协    RSS订阅    设为首页      加入收藏   |   无障碍阅读     
你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->旅游频道->旅游地图

栗园围一祠三厅的传说与来历

发布日期: 2014-07-09 15:28:00 选择字号:   阅读:    来 源:

  

  一、纪缙祖祠的来历及简介

  位于赣粤边际龙南县里仁镇的栗园围始建于明代弘治辛酉年(1501年),是一座结构奇特的围屋,围内房屋的排列走向均按八卦图上布局建造。据传是明代著名哲学家、教育家、军事家王阳明为表彰平利将军李清公战功,于正德13年(1518年)拨银重新规划而建。

  李清公生于明代成化丁酉年,其父为自号北园隐士的大纪公,他从小随父从南迳口横岭迁至里仁大园子定居。清公自幼饱读诗书,暇好骑射,尤喜研习兵法面阵,正德二年经乡试会试高中进士,历任广承天府知府、南京吏部文选司郎中等职。

  正德十二年,清公随佥都御史王阳明率军下南赣平定三利之乱,在赣粤交汇处遭农民军池仲容部猛烈攻击,被迫退至龙南境内武当南亨一带。清公见农民军骁勇势猛,若硬拼难免两败俱伤,便向王阳明进言布下八卦阵诱池仲容来战。王阳明深以为然,即令清公率三军演练阵法,教习进退变化。数日后,派出骑兵到农民军驻扎处踏营挑衅,稍战即退,池仲容果然中计率部猛追,清公早于武当一带指挥三军布好八卦阵等待。农民军不识阵势变化,恃血气之勇蛮攻猛打,被困于阵内,数千人全部被歼。王阳明乘胜挥师南下,所向披靡,一举平定三利之乱。清公在鏖战中遭飞箭射伤,被送回里仁大园子疗伤。

  三利之乱既平,王阳明回师北上,驻扎于龙南休整,犒赏三军,并在玉石仙岩写下《平利诗》5首。其间,王阳明率赣州和知府何恍等文武官员前往里仁大园子看望清公,并亲自挥毫写下“平利将军”榜书,言欲呈报朝廷授清公以平利将军之衔,清公恐招三利余党报复乃力辞不受。王阳明见清公一家所居房屋简陋矮窄,当即让何恍从府银中拨白银20万两给清公建房。交谈中言及八卦阵破敌之奇,得知清公曾到过南阳,对诸葛亮在家乡修建的八卦村称羡不已,便让清公建造一座八卦围,并亲自在纸上描画出八卦图的轮廓。清公认为叫八卦围过于显露,王阳明见大园子周围植板栗树无数,郁郁葱葱,当即挥毫写下“栗园围”三个大字。清公拜谢后又请御史为围屋赐联,王阳明略加思索,拟写下两付楹联:

  其一:派从文水分来支流长远

  支自栗园崛起根蒂坚深

  其二:世守诗书绵旧德

  门标忠武仰前徽

  围屋建好镌刻在祠堂中厅石柱上。

  正德13年(1518年),龙南知县奉赣州知府何恍之令,在里仁大园子划良田百亩供李清公建围,按王阳明所描八卦围布局建造。历经十多年,于嘉靖15年竣工。整座围屋分别在东、南、西、北四个方位开有四座围门,每座围门上端均镌刻有王阳明亲书“栗园围”三个大字。为不显露自己参与平定三利之乱的事,清公以父亲大纪公和在一起居住的叔公大缙公之名讳组合,将围内主祠命名为“纪缙祖祠”。

  二、“栊梃”祠名的来历

  在栗园围内纪缙祖祠右侧不远处有一幢祠厅,名叫栊梃。这所祠厅当年之所以起名“栊梃”,有一个神奇的传说。

  明代正德二十一年,在纪缙祖祠旁开挖墙基的工匠傍晚时发现地下有一白色石雕,不知是何物,十分惊奇。为防止损坏石雕便扩大开挖范围,小心翼翼地将其挖出,原来是一条2米多长用玉石雕刻的游龙,重有数百斤,不知是何年代掩埋于地下的。

  这条挖出的玉龙雕刻精美,栩栩如生,呼之欲飞,引来许多百姓围观,啧啧称奇。围内李姓族人欲将玉龙抬到纪缙祖祠去,正在忙乱间,突然一声晴天霹雳,天降倾盆大雨,顿时雷鸣电闪,天昏地暗,人们纷纷跑到附近房内躲雨。由于知道玉龙沉重,难以抬走,李姓族人没有派人看守。不料这场大雨足足下了大夜,至次日清晨方才渐渐停止。大雨方停,李姓族人便商议去抬玉龙,不料过去一看,玉龙早已知所踪。有一老人说在半夜时分醒来,随着一道雷鸣电闪仿佛看到玉龙飞上了天,只道是自己看花了眼,没想到玉龙果然飞去,人们都听得目瞪口呆,然而数百斤重的石雕不翼而飞又让人不由得不信。

  过了半年多,祠堂建好后又发生了一件怪事,闹元宵的人们舞完香火龙后,将香火龙抬在纪缙祖祠中厅放好,第二天起来发现香火龙都不见了,四处寻找,后来发现三条10多米长的香火龙不知怎么都到了刚建好的祠厅内。联想起发现玉龙的事情,李姓族人猜想这里可能是神龙居住的地方,便欲纵横这幢祠厅起名“龙廷”。又因应与皇家避,再三斟酌后就给两字都加上李姓之上的“木”字,所以便有了“栊梃”的名字。

  三、“围中围”原是“园中园”

  龙南栗园围内西门旁建有一座“围中围”,围名叫“梨树下”。栗围内为什么要建“围中围”呢,据传这座“围中围”原是500多年前栗树园中的“园中园”。

  500多年前,距里仁南迳口不远处有一片很大的板栗树林,面积达数百亩,老百姓管这片板栗树林叫“栗树园”。

  然而在这片成千上万棵板栗树汇成的林海西部中长有几十棵梨树,这些梨树枝繁叶茂,花开时清香弥漫芬芳四溢,结果时硕大的香梨压弯了枝头,在郁郁葱葱的板栗树丛中形成了一块天然“梨园”,显得格外青翠惹眼,人们管它叫“栗树园”中的“园中园”。

  明代弘治年间,居住在里仁南迳口的李氏家族因住房不够,申甫公的七世孙大纪公大缙公搬迁到栗树园建房安家。有一年夏天天气非常炎热,酷暑难当,当地很多人中暑眩晕和得了咳嗽所喘肺热之病,且久治不愈日趋严重。一个过路的老妇人告诉人们旁边梨园中的梨不同一般的梨,能清热排毒润肺,摘树上的梨并挖取梨树根煎水熬膏治好了疾病,非常高兴。痊愈后的人们到处寻找要感谢那位传授药方的老妇人,却早已不知去了何方。一游方道人劝说人们别再寻找,说那老妇人原是梨山老母变化而成来为百姓除灾去病的。

  由于挖斫了太多的的树根,那些梨树慢慢枯萎死去,然而这片“梨园”却留在了人们心中。为了纪念治愈人们疾病的这片梨树林,在扩建栗园围时就在那块“梨园”的地上建起一座“围中围”,并起名为“梨树下”,还在祠厅里供起了梨山老母的神位。

  四、五世同堂的大夫第

  栗园围东边与栊梃祠相邻有一祠厅,是围内一祠三厅中最后建成的厅,竣工于嘉靖末年,当时人称“新灶下”。然而,就在这幢不大的祠厅里走出了两个五品大夫,成了当时著名的“大夫第”。

  清朝康熙年间,十六世元方住进了新灶下,生下了三个儿子,其中最小的儿子士生于雍正年间,从小聪慧过人,看书过目不忘,唐诗宋词三字经倒背如流,令塾师惊吧不已,是当地有名的“小神童”,乾隆十年考中进士。仕显后曾撰联挂于堂前:

  寒窗苦读折桂为遂青云志

  金榜题名出仕争做栋梁臣

  他出仕后历任知县知府直到刑部福建司主事加一级,诰赠奉直大夫,娶妻江东廖氏诰赠五品夫人。

  咸丰三年,十八世遇璋考中明经进士,候选儒学正堂,诰卦侍诏,钦加五品大夫衔,成为新灶下走出的第二个五品大夫,妻曾氏诰封孺人。

  光绪辛丑(28年),95高龄的十八世遇汉子孙满堂,获县授七品旌匾“五世同堂”,使新灶下的大夫第又增添了五世同堂的荣耀,一时传为佳话。

   关闭窗口

Copyright 2000-2008 www.1kbeta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您是第 4813926位浏览者
龙南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龙南县信息中心承办 赣ICP备14000844号 联系电话:0797-3523144
政府网站标识码:3607270006